隨著全球高新技術的革新,電子設備越來越變得智能化,“智慧城市”、“大數據”等詞匯也成為近年來各行各業關注的焦點。“智慧醫療”是建成“智慧城市”的重要一步,如何做到醫療資源的共享將成為未來醫療的主要問題。
伴隨2016年兩會的召開,已被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健康中國政策中,智慧醫療的布局再度成為了產業界討論的熱點。日前,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就提出,基于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建立分級診療體系,可以有效提升社會醫療的服務效率,但前提是需要打破醫院的“信息孤島”。
無獨有偶,來自互聯網界的聲音也獲得了傳統醫療產業界的呼應。飛利浦大中華區醫療信息解決方案副總裁兼總經理陳勝裕也表示,公司要打造一個全方位健康關護的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會跟該生態系統里面的方方面面(包括醫生、護士、病人)來共同協作,從而讓整個方案更有實際的意義。
據悉,飛利浦公司推出了相關個人健康計劃,希望將消費者、患者和醫療服務人員三方進行串連,在互聯的護理領域進行嘗試。“這是建立在飛利浦HealthSuite數字平臺之上進行的,該平臺是一個基于云技術的開放安全平臺,能夠收集和分析從健康手表、血壓計、耳式體溫計和身體分析儀等多個設備源頭的健康數據。醫生也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患者的情況并做出醫療判斷和治療方案,從而大大降低了醫療成本和漏診誤診的發生率。”飛利浦方面表示。
智慧醫療“軟硬件”布局
不久前,醫藥研發巨頭藥明康德旗下公司推出了健康管理產品“康碼”,希望從全基因組測序和移動互聯健康管理進行發力。而此番在兩會提案中積極建言智慧醫療的騰訊方面,在去年初就通過其下屬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下的 “夢工廠”孵化器推出了一款名為“糖大夫”的智能血糖儀硬件,并圍繞糖尿病管理開始搭建慢性病管理服務平臺。
而在全球智慧醫療產業大量布局的健康科技巨頭飛利浦,也希望在中國復制其醫療信息互聯、智能操作的理念。
飛利浦公司旗下的IntelliVue智能信息化云監護儀內置的iPC云平臺可開放連接醫院網絡,借助相關云技術后能把飛利浦監護和遍布醫院網絡的臨床信息系統結合在一起,最終匯聚整合這些信息后體現在一個屏幕上,而各個醫療機構的臨床醫護人員在病床旁即可以掌控病患的實際情況。
而在中國布局上,飛利浦已經在醫療機構合作方面有所斬獲。此前,飛利浦就與北京大學第一人民醫院達成聯盟,雙方聯合研究開發針對心血管疾病患者“院后管理”的“心血管慢病管理解決方案”。具體而言,該方案通過將高級醫院、初級醫院和家庭進行互聯,從而讓相關醫院延伸了對其出院病人的監測與關護。
CIC灼識咨詢聯合創始人侯緒超表示:“2015年移動醫療的市場規模約為45億元人民幣,并將在2017年超過100億元人民幣。雖然衛生部早在2010年就已確定了衛生信息化建設路線圖,并提出建設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2個基礎數據庫和1個專用網絡,但就目前來看,中國對于醫療數據的收集、互通及應用等方面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醫療產業“破除”邊界
隨著去年底首家互聯網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的正式開業,智慧醫療在中國的探索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而整個產業鏈各個環節的企業打破邊界、吸引海內外資本與人才的步伐也隨之加快。飛利浦方面表示,公司將積極參與在華的智慧醫療發展,希望通過旗下豐富的產品矩陣取得發展先機。
對此,侯緒超指出,目前醫療數據的信息化的概念主要包括醫院信息管理系統、影像歸檔和通信系統以及實驗室檢驗信息系統,并且各個系統的開放程度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如何獲得醫院的支持以獲取并互通各類醫療數據不僅是移動醫療平臺運營商所應重點考慮的問題,也是該行業的政策制定者所應重點關注的一個問題。
“不過,隨著該產業成熟度的提升,全產業鏈的整合與閉環的構成將是大勢所趨,各細分領域的協同效應也將日漸顯現。屆時,移動醫療產業也必將在整個醫療產業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侯緒超分析說。
除了醫療硬件數據的聯通之外,醫務人員的數據聯通也漸成熱土。3月8日,美國哈佛醫學院全球教育部與美國麻省醫療國際集團在滬舉行了“中美醫療合作共建暨中美醫療頂尖人才培養計劃”,合作重點之一亦在探索醫療模式的可能性和人才的輸送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