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很多醫院的想法是留住患者,讓科室超負荷運轉,以便向國家申請資金增加病床。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英國的家庭醫生都在想方設法避免讓患者去醫院。
根據英國醫療智庫國王基金(The King’s Fund)統計,過去30年英國醫院病床數量減少了51%。目前英國每千人病床數是2.8,為歐洲最低。與此同時,醫院病床占有率一路攀升,達到了89%。
病床削減并未影響治療效果
英國醫院病床削減一方面得益于現代醫療水平的提高。由于技術進步,患者因手術或緊急入院后在醫院停留的時間顯著下降,膽囊和疝氣等手術就是術后當天出院。患者總體恢復情況良好,通常術后也不用再去家庭醫生診所或醫院。現在,心臟手術后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是7天左右,腎移植手術是10天。另外,政府減少資金投入也是醫院病床數量下降的一個原因。他們希望通過基礎醫療來管理患者,避免患者入院。
雖然術后住院時間減少了,但這并沒有降低治療效果。恰恰相反,患者術后提早運動也有助于恢復,還可降低呼吸感染和血栓的風險。
急癥醫院壓力山大
從上圖來看,急診和婦科的病床下降并不明顯,認知障礙疾病、神經疾病和老年病是病床削減的重點。根據國王基金(King’s Fund)的統計,從2012年到2023年,英國85歲以上的人數會增長106%,15-64歲之間的的人數增長率只有7%。
目前英國隊老年患者的照護主要在患者家中進行,通常都是80到90歲有多種慢性病的患者,照護方式有社區保姆(community matron)、緊急應答服務(rapid response)和熱門診所(hot clinics)。但是這些服務團隊能力有限,而且都只能提供短期服務,所以通常情況下患者最后還是要進醫院。
病床削減,老年人群增加,基礎醫療還不完善,于是就出現了急救車在急診室外排長龍的景觀。
11月30日晚,諾福克與諾維奇大學醫院的急診室外就有14輛急救車排隊長達3小時,隨后醫院開啟了黑色預警(二級預警)。
社區醫療服務才是解決方案
英國《衛報》作者薩拉?阿齊茲(Zara Aziz)稱:“患者住院時間長有很多原因(如在醫院賴病床),我不相信醫院是患者長期居住的最佳場所,增加病床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她認為,最重要的問題是缺乏資金,不能給患者在家治療提供足夠的社會醫療服務。瑞典的醫院病床比英國還要少,但是基礎醫療支持遠遠強于英國,其中原因就在于瑞典的社區醫療服務很好,病床也更多。薩拉說:“現在我們需要給那些真正需要去醫院治療的人提供足夠的病床,而其余的最好在社區照護。這需要給社會護理提供更多投資,包括醫護人員和病床。”
從英國專家的態度來看,不管醫院病床如何緊張,增加病床都不能解決問題,加強社區醫療服務才是關鍵。同樣,在美國很多醫院都在向無床醫院發展,其宗旨也是加強基礎醫療服務、增強疾病預防能力。這在很大程度上都跟未來老齡化人口增長有關,這一點中國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所以在這些患者的照護上英美的做法確有值得借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