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的最大問題,并不是出在醫院的商業化經營和資本的市場化配置上,而是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資源分配的嚴重不合理。
日前《中國新聞周刊》刊發報道稱,社科院專家提醒,三甲醫院擴張不利于醫改目標實現。此問題的提出,是因為三甲醫院壟斷了越來越多的優質醫療資源,使得本可在基層社區就診的患者,被越來越多地虹吸到三甲醫院,看病難、看病貴現象在“新醫改”語境下,反倒是愈演愈烈。
自從10年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報告稱,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總體上不成功”以來,醫改話題年年都要掀起一兩個輿論熱潮。蓋因這些年來的醫改話題探討和政策動向,總體而言也是不成功的。其中最大的問題在于,醫改的路徑,究竟是進一步市場化還是回歸計劃體制。
因此,經過多年的探討、調研、博弈、妥協,2009年正式發布的“新醫改”方案,文本上有明顯的折中傾向。這個方案既強調了政府主導的色彩,也給予市場微觀主體以一定的空間。如報道所言,如何在“新醫改”方案的實施過程中,既體現醫療公共用品的福利性質,又讓市場的微觀主體發揮作用,仍然是一個沒有完成的命題。有觀點認為,此方案有“重回計劃經濟”的傾向。
何以至此?這其中有利益博弈的問題,有方案制定者的素養和眼界等問題,而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我們并沒有厘清幾個關鍵的命題及其相互關系,比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和醫療行為的功利性,公共衛生資源的分配和醫療機構的資本配置與經營,等等。
現代社會,公民應該享受廉價的衛生保障和基本醫療服務,這毋庸置疑。這樣的公共品提供,當然須由政府為主和社會輔助承擔。而當前的醫院基本上已是企業法人,它們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低收入者看不起病,從根本上說不能怪醫院收費高,只能怪目前醫療機構市場化程度低,無法讓患者“貨比三家”選擇醫療服務,只能仰望高大上的“三甲醫院”而興嘆。
說白了,醫改的最大問題,并不是出在醫院的商業化經營和資本的市場化配置上,而是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資源分配的嚴重不合理。眾多三甲醫院壟斷了優質資源,而醫生也只有在三甲醫院才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社會地位和更多的晉升機會,這樣的行政性壟斷格局不打破,社區醫院、二級醫院等基層醫療機構,就會永遠是門前冷落車馬稀,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就無法解決。
所以,醫改必須回歸常識:一方面,政府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為公民的基本醫療衛生保障買單,變投資建醫院為造福民眾的轉移支付,并盡可能地避免出現支付過程中的“公地悲劇”。二是,通過進一步的市場化手段,打破公立大醫院的資源壟斷地位,使全社會的醫療服務費用幅度在市場法則的作用下,回歸到一個適當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