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問題一直是兩會的焦點問題,毫無疑問,今年的兩會也對民生問題做了進一步的闡述討論。如何解決人口老齡化是目前中國的一大難題。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會上指出,健康是幸福之基,支持發展養老、健康、教育培訓、文化體育等服務消費,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開展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推進多種形式的醫養結合。
“頤養天年”是老年群體的求生本能和美好夙愿,但由于受多種慢性病的困擾,絕大多數老年人卻不得不面對帶病生存的痛苦與隱憂。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2.12億,2020年將達到2.43億。其中生活不能自理者就高達1877萬,到2020年將超過2000萬。帶病生存勢必嚴重影響到國人晚年的生活與生命質量。實施醫療和養老并舉,有病治病、無病療養的“醫養結合”模式,或不失為因應深度老齡化趨勢、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數的破題良方。
鑒于當下存在的養老院不方便就醫,醫院里又不能養老,老年人常常奔波于家庭、醫院和養老機構之間的醫養分離現狀,推動醫養融合,不只是事關“對癥”養老的方式改變,更不啻于一場觸及思想和機制創新的社會變革,這需致力破除多個層面的制約瓶頸。
首先是觀念更新。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但我們完全可以在改變老年人養老現狀,讓他們晚年擁有尊嚴、穩定和安全的醫養環境方面有所作為。這就要求各級政府通過科普宣傳、政策解讀和示范引領等多種方式,力促積極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的理念深入人心,營造融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于一體的養老氛圍和消費習慣,讓“醫養結合”成為政府傾力推進、社會普遍認可、老年人及其家屬積極響應的社會共識,尤其要走出送父母進養老院就是“不孝”的認知誤區。
其次是政策支撐。“醫養結合”的制度善意毋庸置疑,但落地實施卻需要相關政策的配套支撐。比如,醫療、養老和社保三家機構分屬相對獨立和自成系統的政府部門,如何實現三者之間的資源互補、職能融合和部門協調,需要政策調度的頂層設計;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的現行門檻較高,很難獲得醫療機構身份和納入醫保定點單位,這勢必影響眾多養老院轉型為醫養機構;“醫養結合”當屬半公益性、半商業性的公共服務產品,涉及包括土地、編制、隸屬關系、醫保報銷、藥品管理、行業資質及政府投入等諸多問題,也有待政策回應。
其三是人才培育。讓“醫養結合”及早照進現實,需要建設一支滿足社會需要、掌握護理技能和深受老年人歡迎的合格人才隊伍,而當下無論是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還是機構養老,專業護理人員的嚴重短缺都是亟待補齊的短板。對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護理更比普通養老機構要求更高,只懂得基本醫學常識或只具備量血壓、測血糖等簡單技能的一般性護理,顯然難以勝任。制定相應的資質門檻和行業標準,加快人才培養,完善專業護理人員的崗位培訓、職稱評定及薪酬待遇等,已成為踐行“醫養結合”不可回避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