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清遠市社保局日前透露,全省的結算中心已經搭建完成,預計在9月上線測試,清遠共有10家縣級以上醫院與廣州確立了結對關系,基本實現了異地就醫醫保即時結算,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一地辦理,兩地互認”。
自廣州對口幫扶清遠以來,廣清兩地城市功能互補逐漸深入,市民也開始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了這種變化。廣清兩地醫保聯網結算、社保互認的變化讓許多市民感受到了真真正正的方便,當然,這種方便僅限于去廣州就醫的清遠市民。
事實上,廣州多家單位在清遠設有辦事機構,在廣州購買“五險一金”,但工作地點在清遠的市民大有人在。清遠市民到廣州相應醫療機構就醫可以直接結算,但廣州市民到清遠就醫則不能直接結算,對于在清遠工作的廣州市民而言,很少有機會享受到醫保帶來的福利和便利。
醫保具有社會保險的強制性特征,醫療保險制度由國家立法,強制實施,建立基金制度,費用由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繳納,醫療保險金由醫療保險機構支付,以解決勞動者因患病或受傷害帶來的醫療風險。市民在廣州每個月繳納數百元的醫保費用,委派到清遠工作后,既不能去當地醫院進行足額報銷,也不能去當地藥店購買藥品和醫療器械等。有人說不妨舍近求遠去廣州看病,但是實際上,對于芝麻綠豆大小的病情而言,恐怕只能感嘆一句“遠水救不了近火”。
此前多年,醫保轉移互認存在現實障礙,說到底是地方之間的利益沖突。從部分地方醫保互認探索情況來看,操作上確實有不少障礙,比如說醫保政策不統一、操作流程不一致、信息系統不對接、醫保基金不流動,因為各地繳費比例、財政補助水平以及支付水平各不相同,那么,醫保水平高的地方就會認為“吃虧”。
廣清將試水醫保互認,這種利好當然值得期待。廣清兩地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實現互認,率先要解決的就是工作生活都在清遠的廣州人群“家門口就醫”問題,將按照異地安置的政策,居住地就醫,廣州標準醫保報銷。
筆者認為,如果能夠借鑒學習一下銀行等行業的經營模式,很多醫保難題或許會迎刃而解,各銀行現在都是全國通存通兌,無論在何地開賬戶,全國任何地方都有效,這種方便,不僅滿足了消費者需要,更促進了全國的大流通、大融合,醫保互認或許能夠從中得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