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在清遠,不少鄉村醫生的收入主要靠少量的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項目每月為數不多的補助,僅僅能夠維持最基本的運作,更談不上業務的發展和醫療質量的提升了。目前,農村鄉村醫生隊伍的現狀與農村不斷提高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已極不適應,已經成為制約全市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攔路虎”之一。
鄉村醫生是清遠農村衛生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擔負著農村地區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工作,還要開展兒童計劃免疫、婦幼保健、健康知識宣傳等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這些服務具有公益性,屬于公共產品。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鄉村醫生仍然是清遠農村衛生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力量。
筆者走訪發現,目前全市鄉村醫生隊伍年齡出現老化,50歲以上的占多數,不少人身份仍是農民,收入偏低,既沒有編制,學歷又低,信息化水平更是低下,而實際工作中又以醫務人員的標準去衡量他們,這與他們所承擔的職能不符。
由于收入不高、待遇上不去、生活條件苦,正規醫學院畢業生極少到村衛生室工作,不少鄉村醫生一旦取得了相關學歷或執業資格,就會離開農村基層。在未獲得執業資格的鄉村醫生中,很多人是因為學歷低不具備考試資格,或者多次參加考試均未通過。如果根據相關政策,鄉村醫生因沒有執業資格而不能行醫,農村又可能回到缺醫少藥的狀態。
為穩定鄉村醫生隊伍,筆者認為,在保證其基本工資的同時,可以按照服務人口數量或者工作量制定補助標準,保證與鄉鎮衛生院人員工資基本持平。通過財政預算投入和從基本醫療收入結余中支出的方式,保證多勞多得,才能有效地調動工作的積極性。還可以參照鄉鎮衛生院人員的待遇,提供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
在提高鄉村醫生業務技能水平方面,有關部門要積極鼓勵鄉村醫生參加在職學歷教育和崗位培訓。培訓應突顯實用性,切忌空談理論,內容可以是常見病、多發病、公共衛生、合理用藥等各方面知識和技能。與此同時,有關部門可派全科醫生輪流駐扎村衛生室,指導鄉村醫生開展安全適宜的“小傷小病”診治和基本保健工作。
為解決目前鄉村醫生人員緊缺的困境,筆者認為,除了有計劃地從各大專院校招收部分畢業生充實村醫隊伍外,還可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一二級甚至三級醫院的退休醫務人員到基層、到郊區為農民服務。這樣既有利于不斷提高基層鄉村醫生的醫療水平,又可以解決目前鄉村醫生人員短缺的矛盾。
鄉村醫生醫療風險極大,缺乏救助保險機制。若出現醫療糾紛,由于風險救助機制缺失,村醫工作風險極大。因此,政府可引導商業保險公司參與農村醫療事故保險,降低鄉村醫生行醫風險,保費可以由縣財政、鎮財政、村共同分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