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7日舉行的第二屆京津冀區域醫療發展學術會議上,國家衛生計生委規劃信息司規劃處有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期間建立科學合理的醫療服務體系規劃迫在眉睫,同時要對超出規模標準的公立醫院逐步壓縮床位,選擇部分單體規模過大的公立醫院開展拆分試點。
看病貴,看病難,就醫時的這種現象,市民們感同身受,在大醫院尤其凸顯。在多數公眾看來,醫院規模越大越好,實力越強,大而強的一個標準就在于床位夠多。醫院規模評價指標中,床位數是一個重要參數。在我國,單體醫院床位數最多的一家醫院床位多達7000張,據稱這家醫院還在繼續擴張,很快床位數將擴增到1萬張。
去年,國家衛生計生委下發緊急通知,嚴令公立醫院暫停規模擴張,而此次在學術會議上明確表示,根據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結合目前的平均規模,縣級醫院床位數以500張左右為宜,原則上不超過1000張;地市級醫院床位數以800張左右為宜,原則上不超過1200張;省級及以上醫院床位數以1000張左右為宜,原則上不超過1500張。
對于叫停擴張,有些醫院認為是對其發展的束縛,不少公眾也對此不甚理解。其實,醫院病床擴張,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看病難的問題,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會出現醫療質量的滑坡。有醫生明確表示,近幾年來科室不斷增加病床,醫生人手日趨緊張,不得不大量引進醫學畢業生,承擔起部分任務。病床擴張,但是如果后勁不足,人員培訓不到位,難以精細化管理,必然會加大醫療風險。
其實,大醫院病床受限,更有其積極的反作用。大醫院膨脹擴張受到限制,必然會減少對人才和衛生資源的“虹吸”,將能量妥善安置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進行釋放。“三連一陽”地區不少縣級醫院大量流失醫療人才,據統計,絕大多數都去了市級醫院乃至廣州地區醫院。如果繼續讓大醫院擴張,與醫改目標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