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一直是我國醫療行業相對薄弱的方面,改善基層醫療條件也是醫療改革的必行之路。但是,基層醫療中人才的缺失也讓改革難以進行下去。
陜西省縣及縣以下醫療衛生機構定向招聘會近日舉行,共招聘3239名基層醫衛人員。有的縣醫院院長親自坐鎮招賢,一早上只有30多名學生登記;有的縣醫院為吸引人才打出環境牌,說自己的地方沒有霧霾,但一早上才登記了9人,鄉鎮衛生院幾乎就沒有學生愿去。
基層醫務人員欠缺,已經嚴重影響到基層群眾享受基本衛生服務。據報道,陜西省農村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執業(助理)醫師不足城市一半,鄉鎮衛生院更是嚴重空編。為改善基層衛生人才急缺的現狀,該省從2013年起連續為縣及縣以下醫療機構定向招聘醫學類本科畢業生,并從編制、職稱、工資、安家費、住房等方面給予優惠。打出“沒有霧霾”這張環境牌,只是陜西乃至全國許多地區基層衛生人才急缺的一個縮影。對醫學類畢業生來說,基層醫療機構給出諸多優惠,加上環境優美,的確吸引人。但基層醫療機構,卻給不了或難以給他們一個相對理想的職業發展空間。
筆者曾和一些醫學院學生聊過這個話題。他們也知道留在大醫院競爭激烈,去基層醫療機構則是香餑餑。但他們還是選擇大醫院。因為在大醫院,他們能接觸到最先進的醫療技術,看到各種疑難雜癥,能夠從不同類型的病人身上獲得寶貴的診療經驗。一個內分泌專科的學生告訴筆者,一些縣級醫院,根本就沒有內分泌科,她去工作只能去內科看病,專業基本上就丟下了。不僅如此,由于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缺乏,醫療水平相對不高,加上轉診不便且耽擱時間,使得一些患上大病、重病及疑難雜癥的病人,干脆直接到大醫院就診。于是,基層醫療機構陷入難有作為、水平難以提升的“惡性循環”中。
專業和職業的提升空間有限,正是基層衛生人才急缺的“病灶”。要去除這個“病灶”,當然需要人才自身轉變就業觀念,但更需要基層醫療機構加強與大醫院的合作和交流,為醫務人員繼續學習、培訓和提高醫療水平創造機會;需要我們從制度入手,做好分級診療、轉診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將更多病人留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診,讓基層醫務人員也能大有可為、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