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國榮自殺到喬任梁之死,從官員跳樓到富商離世,從“星星的孩子”到戒網癮中心之爭……這些人人皆知的熱門話題,每一個都與精神疾病相關。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不僅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精神衛生是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神衛生疾病亟待進一步重視。
2016年4月,世衛組織牽頭負責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在擴大抑郁癥和焦慮治療方面,每做出1美元投資,就會在增進健康和工作能力方面獲得4美元回報。
今天(2016年10月10日)是第25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心理健康,社會和諧”。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精神疾病也呈現了增多的態勢。忙碌、疲勞、焦慮、急躁、壓力等種種情緒成為加速這一態勢的催化劑。然而,在精神疾病越來越多地影響工作生活的同時,人們對于它的了解卻仍顯不足。值此世界精神衛生日來到之際,讓我們共同走近精神疾病,消除誤解,增進知識,了解并努力戰勝它。
精神疾病認知度低
常見7大認識誤區
(1)得了精神病就沒治了?錯
北京回龍觀醫院副院長王紹禮指出,不少人誤以為,“得了精神病就沒救了,治不好了”。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他表示,雖然相對于其他常見的疾病來說,精神疾病的診治更加困難,治療周期似乎更長,但隨著醫學的發展和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目前大多數精神疾病都有辦法治療,而且總體的治療效果和結局也是相對不錯,預后較以前大大進步。
(2)精神病就是心理問題,調整心態就好了?錯
“醫生,我最近狀態不太好,您給我做做心理調適吧!”在臨床上,王紹禮遇到不少這樣的患者,他們誤以為,精神疾病只是心理問題,做做心理咨詢、調整調整心態就能康復。他指出,精神疾病種類很多,發病原因不同,臨床表現不同,治療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有些一般的心理問題,通過心理調適能改善,但如果是精神疾病就必須要系統的治療才能有良好的結局,這些疾病包括大家熟悉的抑郁癥,還有精神分裂癥等都需要系統的規范化治療,當然心理調試對疾病緩解能起到積極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