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掛面、兒童牛奶、兒童肉松、兒童醬油……近年來,頂著“兒童”頭銜的食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超市貨架上,打著“營養價值更高”、“孩子更愛吃”的旗號,加上花花綠綠的食品外包裝、酸酸甜甜的口感,雖然價格比普通食品貴了,卻深得孩子和家長的青睞。
面對市場上不斷涌現的兒童食品,我們不禁要問:它們確實有利于孩子的身體健康嗎?究竟可不可以放心食用?
“一些企業只是在炒作‘兒童食品’這個概念,不僅虛抬價格,其營養價值也和普通食品差別不大。”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靜昇律師事務所主任彭靜在調研中發現,我國除三周歲以下嬰幼兒必需食品,如奶粉類,有國家標準外,其余食品目前尚無有關“兒童食品”的概念和相關食品標準。換句話說,即使包裝上明確標注“兒童”字樣或印有兒童頭像(卡通)的食品,也只能按普通食品標準進行管理。由此可見,目前市場上很多標榜著”兒童專用“的食品大都有名無實。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家食品標準中,并沒有“兒童食品”這一項,所謂“兒童專用食品”其實是商家打出的概念牌。現今國內嬰幼兒產品標準是針對0至 3歲嬰幼兒,考慮到3歲以上兒童的食品品種過多,隨著兒童自身消化吸收能力的提高也亟須攝入多樣化膳食,所以目前全球各個國家都沒有制定兒童食品的專門標準。
面對兒童食品市場亂象,彭靜委員在今年兩會期間專門提交了《關于盡快完善兒童食品安全標準保障兒童食品安全》的提案,建議盡快完善兒童食品安全標準。
“細看配料表及營養成分表,大多數兒童食品只是把成人大包裝換成了精致的小包裝,營養素的種類并沒有明顯差異。即便是添加了鈣、鋅、維生素D等營養物質,它的用量也達不到有效劑量。”彭靜委員對記者說,更有一些兒童食品生產廠家,為了刺激兒童的消費欲望,人為添加大量的人工合成色素、甜味劑等添加劑。
在我國,能夠列入使用名單的食品添加劑品種,均是慎之又慎確定下來的,并被嚴格規定了使用范圍和最高使用的限量。但是,兒童的腸胃發育和代謝水平均低于成人,排解能力差,長期食用這些重口味食品,難免對健康造成影響。
為此,她建議相關部門要盡快對現行的兒童食品標準進行清理、修改和完善,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采用不同的標準,量身定做兒童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特別是嚴格限制食品添加劑的種類和劑量,杜絕兒童食品中農藥殘留,抗生素、激素、重金屬含量超標。通過制定和實施更加嚴格的法律規定和標準規范,引導和鼓勵行業企業生產和研發更多質量安全、營養均衡的兒童食品。
作為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食品生產企業更應擔負起相應責任。彭靜委員提出,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嚴格要求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在產品外包裝或說明中履行提示注意義務。除明確標注食品配料表、營養成分和能量值等情況外,如果生產的食品主要針對兒童,則還應通過標簽說明是否含有添加劑、添加劑的劑量及安全等級。最好按每公斤體重標注每天推薦食用限量,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讓孩子享受安全健康美味的食品。
在嚴格監管、嚴懲兒童食品安全犯罪上,彭靜委員建議,通過重罰來警示兒童食品安全犯罪。對違反兒童食品監管法律法規的行為,要依法按上限實施嚴懲,使那些不良食品企業和個人不敢冒違法的風險。相關部門要加強源頭監管,建立健全聯合執法的有效機制,將聯合執法貫穿生產加工、質量檢驗、市場流通、重點查處的全過程,使不良食品無處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