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是一門偉大的學問,學好醫學可以救死扶傷。但醫學并不是那么好學的,因為醫學講究的是經驗和傳承。現在的醫院里的很多醫生都只顧自己的眼前利益,放棄教育新人,導致了許多醫院人才的流失。
現狀
附屬醫院存在特殊性
“醫療體制改革應該盡早將醫學人才培養納入到頂層設計中去。”在昨天下午的政協分組討論中,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王松靈稱。在他看來,醫改的目的是為了給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醫療衛生服務,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王松靈說,老百姓常說的“看病難”“看病貴”并不完全符合實際,但是確實存在看好醫生難的問題。好醫生是怎么來的?王松靈說,毫無疑問是從醫學院校培養出來的。醫學院校包括完成基礎學習的校本部和完成臨床培養的附屬醫院兩大部分。其中,附屬醫院是醫學院校的必然組成部分,大部分附屬醫院是水平較高的公立醫院。在目前的醫改中,附屬醫院也在積極參與,但出現的問題就是忽略了附屬醫院的“特殊性”。
王松靈稱,國際國內的發展經驗表明,附屬醫院的定位是診治醫學疑難病癥、培養醫藥人才、從事科學研究引領學科發展。這一特殊的定位就意味著它與普通的醫院并不相同,而且在改革的方式上也應當有所創新。
“重醫輕教”問題嚴重
王松靈認為,目前,醫學院校附屬醫院存在許多問題,最明顯的問題就是“重醫輕教”。他說,因為臨床帶教的直接經濟利益微不足道,附屬醫院廣泛存在教學意識淡薄、重醫輕教的問題。
“因為醫療收入是考核指標,所以大家都去玩命掙錢了,誰還愿意好好教學生呢?”王松靈坦言,因為附屬醫院同時要承擔醫院醫療、教學和科研三方面的工作,壓力遠遠大于一般公立醫院,幾乎全部處于超負荷工作的狀態,但是待遇卻偏低,并且大多需要自己掙醫療收入后的提成。“比如規定醫生的提成比例是10%,那掙100萬,他就能得10萬,利益攸關,他當然會去使勁掙錢了。附屬醫院的醫生有特殊性,他還承擔著臨床教學的任務,如果他一心想著掙錢,不只影響他自己,還會影響好幾代,因為潛移默化,學生們的觀念也會變化,不想著給病人看病,只想著掙錢。”
王松靈告訴記者,國際上醫衛人員的工資待遇一般是公務員工資的3至5倍,并且80%是保底,20%是激勵調節,可是我國醫衛人員的工資待遇平均只是公務員工資的1.5倍,與醫衛人員長學制、負擔重、責任大的現狀不匹配。正因為沒有保底工資,或者保底工資很低,所以許多醫衛人員才需要靠自己掙錢。
建議
醫療收入不再作為考核指標
王松靈認為,造成“號販子”猖獗的原因除了技術方面的,比如信息聯網、掛號實名制等,重要的還在于合格的高質量醫生短缺。“僅僅靠讓已有的好醫生多看病人只是杯水車薪,有的醫生一個上午恨不得掛100個號,每個病人2分鐘也看不完,吃飯、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王松靈說。
如何通過附屬醫院的改革破解國家醫改中的難題呢?王松靈建議,首先重新對其進行定位,把附屬醫院作為公立醫院中特殊的一類實行分類管理,明確它的定位是“解決臨床疑難病癥,醫學人才培養及科學研究引領學科發展”,并設置專門的考核評價指標,重點考察附屬醫院醫生臨床解決疑難病癥的能力、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三個方面,不再考核醫療收入。
其次加大對附屬醫院的支持力度,在醫療、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方面有效投入,更為重要的是從事醫教研工作的人員待遇的提升,實行年薪制,確保待遇固定保底,與所從事的醫療收入脫鉤,保證其主要精力放在醫教研本位工作上。王松靈說,全國大約有150所醫科大學,每所大學一般有5個附屬醫院,如果真的把這些附屬醫院醫生的人才培養積極性調動起來,好醫生就不愁了,也就從根本上破解了“看病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