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2月10日電 (高志苗)“通過虹橋樞紐快速交通,可以實現1小時長三角都市圈的‘同城效應’;3小時可以覆蓋長三角城市群16個中心城市,55個中等城市及1000多個小城鎮,輻射人群達3億。”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杰對中新網記者說。
隨著《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步伐正加速推進。而醫療作為關乎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一體化“征程”得到了更多關注。
上海康德萊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彩亮表示,在醫療器械方面,企業可以在上海創新孵化,委托長三角區域有能力的制造商進行生產,從而更大力度的激發產品創新活力,這對企業來說是非常大的利好。
“可以發現,長三角區域的很多企業都是基于市場和產業鏈分布。企業總部選擇落地上海,信息、創新、研發在這里集聚,其它地方進行生產、銷售、運輸等,這使得產業空間的配置更為合理。”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室副主任蘇寧認為。
王彩亮也表示,“企業未來將在上海形成以研發、醫工合作、管理、營銷等為主體的總部模式,而生產會根據不同的產品線在長三角進行整體部署。”
據楊杰介紹,上海美中嘉和醫學影像診斷中心作為入駐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的企業,在長三角多地有連鎖產業,與地處長三角地區的多所大學有項目合作。“醫生也可以借助一體化的平臺,通過多點執業來實現多區域覆蓋,通過資源整合為產業延伸做補充。”
“一體化”受益的不只有醫療企業,普通百姓看病就醫也是“一體化”的重要組成。“2018年啟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國家戰略后,公立三甲醫院便開始信息上的互聯互通,現已初步實現長三角跨省就醫異地結算。”楊杰指出。
據了解,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虹橋院區,對接中國腦科計劃,打造國家神經科學臨床醫學中心、長三角創傷醫學中心及大虹橋區域醫療中心。開業一年多來,已完成門診診療15萬人次,出院病人11678人次,完成手術10859臺。出院病人中非本市常住人口超過50%。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正建設統一的信息化平臺,該平臺將與區、市信息平臺互聯互通。“未來,來自長三角地區的患者在公立醫院就診,他的檢驗影像也可以通過數據平臺與社會辦醫的醫療機構互通。”楊杰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