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北大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教授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稱,中國醫療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落腳點應該在社會辦醫上,并且一定要從分級診療切進去,從分級診療走出來,從而實現醫療資源的解放和重新優化配置。
公立醫院改革三部曲:大醫院瘦身、重構主營業務、醫生變為“社會人”
供給側改革講的是結構,結構能不能給我們帶來紅利,取決于目前結構是不是扭曲。
目前的中國醫療服務市場,是被政府頻頻干預的市場,是結構嚴重失衡的市場。全科醫療應該是每個人看病的第一站,然后應該是診所,最后才是醫院,醫院應該是提供急診和住院服務的地方。
但是我們國家的醫療結構恰恰相反,三級醫院面向全體民眾提供龐大的一般門診服務,二級醫院成了“醫療領域里面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基層醫療機構淪為開藥的地方。這就形成了一種“倒三角”的結構。
而且,目前三甲醫院擴大收益,基本都是通過擴大規模,增加床位數,增加醫生數量,從而增加患者人數來實現的。三級醫院日益膨脹的規模形成了巨大的“虹吸效應”,進一步加重了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倒三角”的結構更加突出明顯。
因此,劉國恩認為,公立醫院的改革“首先醫院規模要瘦身,包括醫院的個數和醫院的床位數,不需要再增長了。中國現在人均床位數4.8張遠遠高于歐美的人均床位數。醫改關鍵在于提高質量。”
壟斷了優質醫療資源的三級醫院,把本應該在基層解決的小病、常見病、多發病、包括慢病業務也都都攬過來,形成了三級醫院上下游通吃的格局,造成了這些醫院的假性資源緊張,同時也加重了病人看病難的問題。
而在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澳大利亞、日本、我們的香港和臺灣地區,超過80%的門急診由診所完成,英國90%的門急診在全科醫師診所首診,其中90%以上的病例沒有進行轉診。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醫院基本沒有多少普通門診業務。
所以“第二要重構醫院的主營業務。強化中心職能,首先是急診和住院,其次是教學、科研、培訓。弱化包辦的副業——開設一般性門診,醫院應該制定下轉門診服務的改革路線。”
“第三是醫生從單位人變成社會人。我們有三分之二的醫生是不需要在醫院中做專科醫生的,他們是在醫院解放出來的,要走向基層,為事業發展而去。他們就應該和機構脫鉤,要變成社會人。”劉國恩認為,醫院轉型之后,需要大夫來接盤。醫生要下得去,用的上,留得住。
醫生下的去做全科服務,所以醫生需要培訓轉型。他們的收入不需要通過財政,應該通過醫保的門診,通過醫保制度的改革,社會的全科診所等獲得,應該與醫院的專科醫生收入相當。這樣才有可能鼓勵醫學院校的學生,一代一代的后繼有人。
同時,要讓醫生清楚為誰而去,為誰而干的。醫生一定是為了自己的事業發展,不是為了醫院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