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兒生病,家長最急,巴不得自己是個醫生,可以見招拆招。那么作為醫生呢,是不是真像一些家長想的那樣,自己的孩子生病可以放“大招”呢?
該輸液還得輸液
●醫生:溫州醫科大學附屬育英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盧一麗
●娃兒:女兒(8歲)
盧一麗說,自己的一些應對招數可能在部分人看來是反面教材。因為女兒生病,她從不糾結到底吃不吃消炎藥、輸不輸液。她認為,病情到了那個時候,該吃藥就得吃,該輸液就得輸。一些家長總擔心吃消炎藥、輸液不好,其實多慮了!女兒小時候口炎比較嚴重,一發病就吃不下東西,更別說吃藥了。通常是熬了3天后,盧一麗就帶女兒去補液,“這樣才有體力啊”!
不過盧一麗也提醒:一般發燒初期是沒有必要輸液的。因為發燒是一個過程,各種癥狀出來是需要時間的,如果燒了3天,就別扛著了,趕緊去醫院驗個血,對癥治療。
另外,兒科醫生很少會半夜把睡得好好的孩子給拉起來量體溫吃藥,但有的家長會這么做。盧一麗說,如果孩子睡得好,就表明狀況還可以。真的是高熱以及其他癥狀,孩子自己也會睡得不安穩。所以家長實在沒必要看到孩子發燒就特別焦慮。
發燒超38.5℃吃退燒藥不是絕對標準
●醫生:溫州市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林克武
●娃兒:兒子(2歲)
“其實醫生也沒那么神,孩子感冒發燒也不可能馬上就辨別出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因此首先是按照普通感冒發燒來治?!绷挚宋湔f,近幾年,家長對孩子用退燒藥逐漸掌握了一個原則:體溫達到38.5℃以上。但他認為38.5℃并不是衡量是否吃藥的絕對原則。
在林克武看來,孩子的精神狀態是首先要考慮的。如果孩子發燒39℃多,但精神不錯,能吃能玩,那么也不是非得吃退燒藥。但是,除了醫生家長,有幾個家長能做到孩子都燒成這樣了還如此淡定?這點可能就是醫生家長跟普通家長的最大區別吧――內心是否強大。
在用藥方面,林克武更傾向于西藥。有的家長喜歡給孩子吃中成藥,認為中成藥沒有西藥那么“猛”。但在他看來,中成藥成分太雜,不能明確藥物的副作用。西藥一般都寫明有哪些副作用,這樣在用藥時才能更加明確。
生病了就在家好好養病
●醫生:溫州市兒童醫院兒童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李溫慈
●娃兒:兒子(6歲)
“有一點可能我跟其他家長做得不一樣,兒子有點感冒發燒的苗頭,立馬宅家養著。”李溫慈說,這樣做一是更利于養病,二也是為其他小朋友考慮,避免交叉傳染。李溫慈表示,其實大部分感冒都是病毒性的,經過三五天的病程,一般就會好的。所以家長不用過于緊張,注意觀察就行,如果出現精神“軟”、咳嗽加重、體溫驟升以及一些并發癥,那么就不能再淡定了,需要及時就醫。
另外,“其實我很不贊成有的家長讓孩子一定要做這個或做那個。”李溫慈說,就拿喝水這件事來說。孩子一感冒發熱,家長都強迫孩子多喝水。雖然喝水是有益處的,但也并沒有多喝水就會縮短病程這樣的定論。對于那些不愛喝水的孩子,如強迫喝水,反而易引起嘔吐、嗆咳等癥狀,又何必非要強求呢!
嘔吐過后需禁食禁水半小時
●醫生:溫州醫科大學附屬育英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副主任醫師狄軍波
●娃兒:兒子(11歲)
狄軍波的兒子平時很少生病,但“一發燒感冒就吐,雖說我是醫生,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钡臆姴o奈地說。
剛吐完,可千萬別給孩子吃東西。這時吃東西會增加腸胃負擔,水也別喝。狄軍波說,他通常的做法是讓腸胃先休息半個小時,然后給兒子弄包益生菌吃。之后可以少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比如面條、稀飯。這期間,孩子最好采取坐姿,如果是躺著,則要側臥,以免吸入嘔吐物。
因為狄軍波對兒子的情況非常了解,因此沒有采取其他措施。但是對一般的家長,孩子不明緣由的嘔吐需要重視,說不定是某些外科疾病的表現,比如伴有腹痛、不排便,可能是腸梗阻;伴有頭痛,可能是腦炎。太小的孩子可觀察是否有哭鬧不止、搖頭、抓頭的表現;伴有大汗淋漓、臉色難看,可能是心肌炎。如果有這些情況,需要馬上去醫院。有種嘔吐家長無需過于焦慮:1歲以下的孩子,無規律地嘔吐,但精神狀態跟生長發育都可以,這種情況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得到改善。(綜合自溫州商報、大河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