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何川崎病在發病早期很難確診?
川崎病是兒童時期急性自限性血管炎,主要發生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1歲左右為發病高峰。起病表現為持續發熱5天以上,多為高熱,抗感染治療無效。并可出現各種形態的皮疹,雙眼球結膜充血,唇及口腔黏膜充血、皸裂,手足紅斑、硬腫、指趾端膜狀脫皮,和頸淋巴結腫大。由于川崎病診斷要發熱5天以上,其他的伴隨癥狀沒有特異性,非同步出現或表現不典型,而且患兒往往會伴有咳嗽,流涕,聲嘶等呼吸道癥狀,早期常常易被診斷為呼吸道感染。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兒童醫院風濕免疫科錢小青
2. 孩子哪些癥狀家長就要提高警惕及時送醫?
如果孩子發熱5天以上,軀干或四肢出現皮疹,眼睛紅,口唇紅伴皸裂,手足紅斑、腫脹、以后有指趾端脫皮、頸淋巴結腫大等要及時就診。如果血象高,抗生素治療無效,醫生不能確定診斷者,可去專科醫院就診,就診時間最好在病程的5~7天以內,超過10天心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率會大大增加。
3. 如果當做感冒延誤治療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川崎病是全身性血管炎,最主要的并發癥是冠狀動脈炎癥,引起冠狀動脈擴張或冠狀動脈瘤,可導致冠狀動脈栓塞,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給孩子帶來危險。合并有巨大冠狀動脈瘤的患兒,可能因為激動、哭鬧、劇烈活動而至冠狀動脈瘤破裂引起猝死。如果川崎病患兒在發病5~7天得到及時診斷和治療,大部分患兒可以痊愈,不留有后遺癥。
4. 川崎病除了引發心臟心血管并發癥,還可能并發引起什么病癥?應該去檢查哪些項目?
由于川崎病是全身性血管炎,所以全身各系統均可受累引起相應的癥狀:
消化系統:1/3病人有腹瀉、嘔吐、腹痛、肝功能異常、膽囊積水和膽管擴張,甚至出現黃疸,要注意檢測肝功能。偶有少數患兒出現腹脹,嘔吐等腸梗阻或急腹癥樣表現,需拍腹部立位平片助診。
呼吸系統:病人常合并呼吸道感染,如喉炎、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胸腔積液等,需胸片助診。
中樞神經系統:患兒可哭鬧激惹,或精神萎靡,甚至可有驚厥,為全身血管炎引起的無菌性腦炎表現,部分患者需與中樞感染鑒別,需要做腦脊液檢查,有的病人可能還需要行頭顱CT或核磁檢查,排除中樞其它病變或并發癥,如血管炎引起的腦梗塞或腦出血。
肌肉骨骼系統:部分病人可合并關節炎,關節痛。癥狀嚴重者需行核磁共振檢查。
泌尿系統:部分病人尿常規檢查可見尿白細胞明顯增多,為合并無菌性尿道炎所致,有時需做中段尿培養,與尿路感染鑒別。極少數病人會發生急性腎功能不全。
血液系統:偶有病人合并嗜血細胞增多綜合癥,可危及生命,需骨髓穿刺檢查。
對有以上表現的患兒,由于病情復雜,容易誤診,家長一定要配合醫生,及時檢查,及時診斷,及時治療,防止并發癥的出現。
5. 冠脈擴張在什么范圍內家長不必過分擔心?出現冠脈擴張了還能恢復和正常一樣嗎?
目前我國大多數醫院診斷冠狀動脈擴張的診斷標準采用的是1984年日本衛生部制定的冠狀動脈異常的診斷標準:<5歲:冠狀動脈管腔內徑>3mm;≥5歲冠狀動脈管腔內徑>4mm;病變部位血管管腔內徑≥鄰近血管管腔內徑1.5倍或管腔不規則,明顯異常者。當冠狀動脈呈瘤樣擴張時即診斷為管狀動脈瘤:內徑<5mm為小冠狀動脈瘤,5~8mm為中冠狀動脈瘤,>8mm為巨大冠狀動脈瘤。如果冠狀動脈輕度擴張,即在5mm以內的非瘤樣擴張大多數能恢復正常,小中冠狀動脈瘤大部分病人能恢復正常,但恢復較慢,大的冠狀動脈瘤的恢復需數年時間,必須長期服用抗凝藥,以免發生血管栓塞,引起缺血性心臟病。巨大冠狀動脈瘤往往難以恢復正常,并容易發生血栓,冠狀動脈狹窄,甚至可能發生冠狀動脈瘤破裂,預后較差,需長期抗凝治療,必要時需手術治療。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