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形、地勢:野生豬苓多分布在海拔1000—2000米的山區,以1000—1500米的地區生長較多,歷史調查表明,陽坡、陰坡均有豬苓分布,但以半陰半陽的二陰坡生長較多,坡度20°—50°坡分布較多。低海拔地區人為創造環境也可以種植。
2、選用樹種:青杠木、橡籽樹、槲葉樹、毛栗木、樺木、杏木等都屬于上等營養材料,其次楊木、蘋果木、刺槐等。筆者于2009年用刺槐種植,也獲得較好的效果。
3、營養:豬苓與蜜環菌伴生,蜜環菌一般不侵入當年生長的白苓,只浸染越冬后的灰苓、黑苓。蜜環菌以菌索形態侵入豬苓菌核,在菌核內形成一個隔離腔,包圍侵入的蜜環菌索,豬苓以蜜環菌的代謝產物并消化蜜環菌絲為營養生長繁殖。
4、土壤:山區的腐殖土、黃土都有豬苓生長,但以含顆粒團粒結構,疏松的腐殖土最易長豬苓,且個體肥大。經檢測,野生豬苓分布區的土壤為偏酸性,PH值5.5—7之間。
5、溫度:豬苓屬中低溫型真菌,其菌絲體在5—30℃范圍內均可生長,在短期36℃高溫條件下僅僅是暫時停止生長而不死亡,以20—25°為最適宜。菌核10℃開始萌動,12℃以上即可發生新苓,18—24℃為新苓萌發的最適生長溫度,超過28℃時生長受抑制,30℃以上或低于4℃時停止生長,進入自然休眠階段。
6、濕度:豬苓對水分需求較少,土坑含水量在30%—50%時,最適豬苓生長。
7、通氣條件:豬苓菌絲可耐較高的CO2,但適量的新鮮空氣可促其菌絲更加健壯,長速更快。其菌核組織在地下層亦有該特性,相對良好的土壤結構或砂性適宜的土層中,菌核長速快、產量高,黏合性較大和砂性偏少的土地上,豬苓生長將受到抑制產量偏低。
8、光照條件:豬苓菌核在地下生長無需光照條件,其菌絲生長階段亦無需光線,都在黑暗中閉光培養。
9、生產無公害豬苓,還必須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大氣水質、土壤的成份一律不能帶有毒物質(鹽堿地、氰化物等有害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