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甘草,大家清楚嗎,許多人也許并不知道什么是甘草,所以今天我們就要來好好的介紹一下,不過除了甘草我們還要講講的是炙甘草,許多知道甘草的人或者是有一定了解的人,也并不知道甘草與炙甘草之間的區別,所以,我們今天不僅僅要來看看什么是甘草,最重要的還是甘草與炙甘草的功能區別。
甘草與炙甘草的功能區別
處方中寫甘草,生草指生甘草。為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片,生用入藥者。偏于清熱解毒。炙草又名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勻,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攤晾,然后入藥者。偏于潤肺和中。用于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用于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等。可單用,內服或外敷,或配伍應用。用于氣喘咳嗽。可單用,亦可配伍其他藥物應用。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用于調和某些藥物的烈性。另外,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和諸藥。
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炙甘草為類圓形或橢圓形切片,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澤,切面黃色至深黃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炙甘草熬的湯不僅可以益氣滋陰,而且還具有一定的治療通陽復脈的功效。另外還有明顯的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的作用。
補陰為主,如清.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指出本方以“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炙甘草為佐,大劑以峻補真陰,開來學之滋陰一路也。”清.田宗漢《醫寄優陰論》也認為本方是“滋陰之祖方”。
補血為主,如以清.唐容川為代表的一派醫家認為炙甘草湯是 “補血之大劑”。氣血雙補,如以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為代表,認為炙甘草湯的功效當為氣血雙補。“益虛補血氣而復脈”。陰陽并調,清代醫家尤在涇《傷寒貫珠集》指出炙甘草湯是“擴建中之制,為陰陽并調之法”。
本方主治傷寒病后或重病恢復期陰血不足,血不榮心,虛羸少氣,心慌心悸,虛煩少眠,大便干澀,舌質略紅少苔,脈象結代不整。或肺痿久咳,吐涎沫稀痰,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帶血,心悸氣短,心中溫溫液液,失眠多汗,脈虛細而數,或偶見結代。
炙甘草甘溫益脾,脾屬土為心之子,補子而實母,緩心脾之急而復脈為主藥;生地滋陰生血,麥冬益陰養心以利復脈,為輔藥;用人參(黨參)益氣以生陽,桂枝助心陽而通脈,阿膠養血滋陰,麻仁潤腸緩中,得生姜之辛,滋而不膩,共為佐藥;生姜和大棗調和營衛為使藥。諸藥相合,具有滋陰養血、益氣復脈的功能。
本方重用生地還配以麥冬、阿膠、麻仁,并以炙甘草為君藥,可見是一滋陰養血之劑,善補陰者陽中求陰,故又配以人參、桂枝、生姜、益氣、辛通而助陽、傷寒重證或大病久病之后,陰血耗傷,心血不足,心陽不振,而見心動悸、脈結代之癥,本方最為適用。
仲景這一滋陰養心血、益氣助心陽而復脈之法,給后人極大啟發。今人用此方治療陰血不足,心陽不振而致的心律不齊、頻發的期前收縮、室性早搏,甚至出現二聯律、三聯律者,隨證加減,都能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