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因為細菌的入侵等造成的不良反映,還達不到使用藥物來治療的地步,但是確實對于人們的身體造成了一定的傷害,這就需要使用中草藥來進行治療,不僅對于身體不會造成傷害同時還可以快速的緩解不良癥狀,那么秦艽的功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秦艽的簡介
【名稱】:秦艽
【別名】: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左扭、左擰、西秦艽、左秦艽、蘿卜艽、辮子艽
【藥材類別】:根莖類
【性味】:苦;辛;微寒。
①《本經》:苦,平。
②《別錄》:辛,微溫,無毒。
【歸經】:入肝、胃、膽經。
①《湯液本草》:手陽明經。
②《本草蒙筌》:入手太陽經。
③《綱目》:手、足陽明經,兼入肝、膽。
【入藥部分】:為龍膽科植物秦艽、粗莖秦艽、麻花艽、達烏里秦艽的根。
【產地和分布】:生長于海拔400米至2,400米的地區,多生在路旁、草甸、河灘、水溝邊、林下、山坡草地以及林緣。
主要分布于內蒙古、寧夏、河北、陜西、新疆、東北、山西等地。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60厘米。直根粗壯,黃圓形,多為獨根,或有少數分叉者,微呈扭曲狀,黃色棕色。莖單一,圓形,節明顯,斜升或直立,光滑無毛。基生葉較大,披針形,先端尖,全緣,平滑無毛,莖生葉較小,對生,葉基聯合,葉片平滑無毛,葉脈5出。聚傘花序由多數花簇生枝頭或腋生作輪狀,花冠先端5裂,藍色或藍紫色。蒴果長橢圓形。種子細小,距圓形,棕色,表面細網狀,有光澤。花果期7-10月。
秦艽的功效與作用
祛風濕;舒筋絡;清虛熱;利濕退黃。主風濕痹通痛;筋骨拘攣;手足不遂;骨蒸潮熱;小兒疳熱;濕熱黃疸。用于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骨節酸痛,日晡潮熱,小兒疳積發熱。
①《本經》: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
②《別錄》: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
③《藥性論》:利大小便,瘥五種黃病,解酒毒,去頭風。
④《四聲本草》:療酒黃,黃疸。
⑤《日華子本草》:主骨蒸,治疳及時氣。
⑥《珍珠囊》:去陽明經風濕痹,仍治口瘡毒。
⑦《醫學啟源》:治口噤,腸風瀉血。《主治秘要》云,養血榮筋,中風手足不遂者用之。去手足陽明下牙痛,以去本經風濕。
⑧王好古:泄熱,益膽氣。
⑨《綱目》:治胃熱,虛勞發熱。
⑩《本草正》:解溫疫熱毒,骨蒸發熱,潮熱煩渴及婦人胎熱,小兒疳熱瘦弱。
附方
①治中風手足陽明經,口眼歪斜,惡風惡寒,四肢拘急: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藥、人參各半兩,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上細切。每服一兩,水二盞,連須蔥白三莖,長二寸,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后。服藥畢,避風寒處臥,得微汗出則止。(《衛生寶鑒》秦艽升麻湯)
②治背痛連胸:秦艽一錢五分,天麻、羌活、陳皮、當歸、川芎各一錢,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桑枝三錢(酒炒)。水煎服。(《醫學心悟》秦艽天麻湯)
③治風中經絡而痛:羌活一錢五分,當歸二錢,川芎一錢,熟地三錢,秦艽、白芍(酒炒)、獨活各一錢五分。(《不知醫必要》秦艽湯)
④治黃:秦艽一大兩。細銼,作兩貼子,以上好酒一升,每貼半升,酒絞取汁,去滓。空腹分兩服,或利便止。(《海上集驗方》)
⑤治黃疸,皮膚眼睛如金黃色,小便赤:秦艽五兩,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一兩服。(孫思邈)
⑥治虛勞潮熱,咳嗽,盜汗不止: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甘草(銼、炙)各一兩。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圣濟總錄》秦艽湯)
⑦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唇紅,頰赤,氣粗,四肢困倦,夜有盜汗:柴胡、鱉甲(去裙,酥炙,用九肋者)、地骨皮各一兩,秦艽、當歸、知母各五錢。上六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青蒿五葉,烏梅一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心、臨臥,各一服。(《衛生寶鑒》秦艽鱉甲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
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久痛虛羸,溲多、便滑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菖蒲為之使。
②《藥性論》:畏牛乳。
③《本草經疏》:下部虛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④《本草匯言》:凡病陰虛血燥,精竭髓衰之證,非配大劑滋養藥不可。
⑤《本草從新》:大便滑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