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疾病的出現,用中醫的話來講就是患者體內的寒氣過重,長年累月的影響,從而導致了風濕疾病的出現,風濕種類中最高發的就是風濕性關節炎,一般到了后期的時候,患者的關節還會出現變形,及時的治療非常有必要,秦艽就有治療風濕疾病的效果,那么秦艽涼性還是熱性呢?針對這一問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具體的看看文章的介紹吧。
秦艽涼性還是熱性?
【性味】苦,辛,微寒。
【歸經】入肝、胃、膽經。
秦艽辛散苦泄,質偏潤而不燥,為風藥中之潤劑。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骨節酸痛,無問寒熱新久均可配伍應用。其性偏寒,兼有清熱作用,故對熱痹尤為適宜,多配防己、牡丹皮、絡石藤、忍冬藤等;若配天麻、羌活、當歸、川芎等,可治風寒濕痹。
秦艽苦以降泄,能清肝膽濕熱而退黃,故可治療濕熱黃疸,常與茵陳、茯苓、澤瀉等配伍。秦艽清虛熱,為治療陰骨蒸潮熱的常用藥。可與青蒿、鱉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如秦艽鱉甲散。
秦艽能治療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秦艽是許多祛風濕方劑(獨活寄生湯、大秦艽湯)的重要生藥之一,主要用于風濕性關節炎。
用秦艽100g或秦艽、白芷各50g加入普魯卡因后制成100只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m1,曾用于2000多人次。對風寒引起的周身疼痛,多年風濕性腰腿痛均有止痛效果。秦艽總生物堿制成注射液,每支2m1含總堿(以秦艽堿甲計)100mg,肌肉注射,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顯著的鎮痛、消腫、退熱和恢復關節功能作用。
秦艽性平,味苦、辛,入胃、肝、膽經,有祛風濕、舒筋絡、退虛熱、清濕熱之功,為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的通用藥,歷代醫家對此論述頗多,如《神農本草經》曰:“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名醫別錄》曰:“療風,無問新久,通身攣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