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蒿是什么?白蒿的根比較單一,莖的下面是木質化,分枝和莖都被白色的微柔毛覆蓋著,因此,很多人會把它誤以為是一種草,事實上,白蒿是一種中藥;白蒿的作用很多,它的用途也非常的廣泛,那么作為這樣一種常見的藥材,白蒿的作用禁忌又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白蒿的作用
在臨床醫學上,白蒿多被用來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取白蒿鮮草2兩或干品1兩,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劑,5~7日為一療程;或制成沖劑及片劑服用。其中被治案例有100例,3天內達到臨床治愈的有70例,4-7天的有23例。治愈的概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三。
據部分病例觀察,服藥后體溫恢復正常平均1.35天,便次恢復正常2.12天,腹痛消失1.55天,里急后重消失1.68天;大便鏡檢恢復正常及細菌轉陰平均時間分別為3.02天和5.65天。它的療效比黃連、痢特靈、合霉素等要高。
白蒿有如此明顯的治療效果得益于它根莖葉的化學部分。白蒿上下都有藥理作用,本植物的綠色部分含一種倍半萜烯類白蒿寧,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內酯和洋艾素。從這些化學成分中分離出的倍半萜r-內酯,對金黃色薄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在體外有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治療 風寒濕痹,黃疸,熱痢,疥癩惡瘡。
它的用法和用量極為的簡單,一般都用于內服,內服可以采用熬湯、搗汁的方式。《僧深集方》曾經就有記載:治惡癩疾,遍體面目有瘡者: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以曲及米,一如釀酒法,候熟稍稍飲之。
白蒿的禁忌
白蒿有時候被有乙肝或者其他肝臟疾病的患者當做治療用藥,但其實白蒿是否能單獨用于乙肝治療還有待考證,因為目前比較普及的乙肝治療藥物中并沒有白蒿,相反,有些乙肝患者由于相信了某些江湖郎中的一面之詞,因此將白蒿當做了乙肝治療中的偏方秘方來使用,這種大劑量的使用白蒿,副作用就很明顯,不少患者都出現了病情加重,肝臟功能超負荷的現象,也就是肝功能檢查結果超標。
大劑量應用可造成房室傳導阻滯及室內傳導阻滯,從而還會引起用量過大可引起頭昏、惡心、上腹飽脹、灼熱感、腹瀉、急性黃疸性肝炎、急性膽道感染,嚴重時出現心律不齊,甚至死亡。
作為野菜白蒿經常被用來泡水喝,需強調的是,無論是藥用還是食用白蒿,都要抓住采收的最佳時機,莫到白蒿“當柴燒”時再用。特別是在做白蒿粥時,應以稀薄為宜,脾胃虛寒者不宜選用。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白蒿、紅花不可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