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艾草,還是因為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投江自盡之后,百姓們在端午節開始流行燒艾草祈福的習慣,據說焚燒艾草可以驅蟲消毒,保人安康;后來,這個習俗不短的流傳到我國的其他部分,艾草也就成為了吉祥的象征,一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地方會懸掛艾草驅邪,再加上艾草還能夠入藥為人們治病,所以艾草就更加的受歡迎了;那么艾草的價格跟什么有關呢?
別名:蕭茅、冰臺、遏草、香艾、蘄艾、艾蕭、艾蒿、艾蒿、蓬藁、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莖單生或少數,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萆質,并有少數短的分枝,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無假托葉或極小的假托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頭狀花序橢圓形,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外面有腺點,花藥狹線形,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于花冠。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ü?-10月。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艾葉曬干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于亞洲及歐洲地區。
艾草也是一種很好的食物,在中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糍粑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參見艾糍)。即:用清明前后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全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根治風濕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因它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最常用之藥?,F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于避邪,二來用于趕走蚊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