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本與川芎,第一眼看到這兩個東西,不會有太多的人是知道它們是什么的吧,其實許多人第一眼看到兩個東西,都會先被這幾個字給難住,因為不管是藁還是芎,這兩個字在生活中真的是很少見的,所以,對于大家來說是十分陌生的;所以呢,今天我們就要來看看這么罕見的詞到底是什么東西,也要來學習一下藁本與川芎的區別是什么。
藁本,中藥名。為傘形科植物藁本或遼藁本的干燥根莖和根。秋季莖葉枯萎或次春出苗時采挖,除去泥沙,曬干或烘干。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根莖發達,具膨大的結節。莖直立,圓柱形,中空,具條紋。花期8—9月,果期10月。野生于向陽山坡草叢中或潤濕的水灘邊。入藥部位,傘形科植物藁本、遼藁本的根和根莖。
性味,味辛,性溫。歸經,歸膀胱經。功效,祛風散寒,除濕止痛。主治,用于風寒表證,巔頂疼痛,風濕痹痛。相關配伍,常用治太陽風寒,循經上犯,癥見頭痛、鼻塞巔頂痛者,每與羌活、蒼術、川芎等袪風濕、止痛藥同用,如神術散。(《和劑局方》)治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每與羌活、防風、蒼術等祛風濕藥同用,如除風濕羌活湯。(《內外傷辨惑論》)
川芎,栽培植物,主產于四川(灌縣),在云南、貴州、廣西等地,生長于溫和的氣候環境。是一種中藥植物,常用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川芎辛溫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達巔頂;又入血分,下行可達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廣泛,適宜瘀血阻滯各種病癥;祛風止痛,效用甚佳,可治頭風頭痛、風濕痹痛等癥。昔人謂川芎為血中之氣藥,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達、止痛等功能。
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莖發達,形成不規則的結節狀拳形團塊,具濃烈香氣。莖直立,圓柱形,具縱條紋,上部多分枝,下部莖節膨大呈盤狀(苓子)。莖下部葉具柄,柄長3-10厘米,基部擴大成鞘;葉片輪廓卵狀三角形,長12-15厘米,寬10-15厘米,3-4回三出式羽狀全裂,羽片4-5對,卵狀披針形,長6-7厘米,寬5-6厘米,末回裂片線狀披針形至長卵形,長2-5毫米,寬1-2毫米,具小尖頭;莖上部葉漸簡化。
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總苞片3-6,線形,長0.5-2.5厘米;傘輻7-24,不等長,長2-4厘米,內側粗糙;小總苞片4-8,線形,長3-5毫米,粗糙;萼齒不發育;花瓣白色,倒卵形至心形,長1.5-2毫米,先端具內折小尖頭;花柱基圓錐狀,花柱2,長2-3毫米,向下反曲。
幼果兩側扁壓,長2-3毫米,寬約1毫米;背棱槽內油管1-5,側棱槽內油管2-3,合生面油管6-8。花期7-8月,幼果期9-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