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有一種奇怪的果子,一開始是青澀的,表面還有絨絨的小毛,個頭大概有蘋果那么大,但是卻比蘋果更圓一點,是什么呢,就是化州橘紅了,化州橘紅系多年生灌木或小喬木,藥用部位為未成熟果實和成熟的干燥外層果皮,在產地加工時將橘皮用刀分成兩層,外層為橘紅,內層則為橘白,商品名稱為毛橘紅,具有散寒,燥濕,利氣,消痰的功能,化州橘紅相冊為常用中藥,藥用歷史相當悠久,難道化州橘紅真的有效嗎?
橘紅功能理氣化痰,健胃消食,用于脾胃氣滯所致脘腹脹滿,疼痛、惡心嘔吐、不思飲食之證。因其性偏溫燥,故對寒濕阻氣者效果更佳,常配蒼術、厚樸同用,如平胃散;偏于中氣虛寒者,常配黨參、白術、炙甘草同用,如六君子湯;用于痰濕阻滯之咳喘、痰多而稀白、胸悶不適等證,常配半夏、茯苓同用,如二陳湯。在滋補藥中稍佐該品,能醒脾助運,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更好發揮滋補藥的功用。
現代藥理研究已證實,它含有揮發油、肌醇、維生素B1、黃酮甙等,能促進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能稀釋痰液,有利痰的排出;還可降低膽固醇、降低毛細血管的脆性,以防止微細血管出血。其味道根據每個人的口味不一樣,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的,個人覺得橘紅有點苦,苦之后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個人建議,不是化州本地的吃橘紅,效果真的不錯,因為本地人喝的水和橘紅吸收的成分是差不多的。
化州古時荒涼的地方,瘴氣多,民眾多患痰飲。相傳有羅辯者,憐憫民眾苦困,種橘于“石龍”城內,所產橘紅,消痰化飲有神效。明、清間,州人在州城建“華嚴庵”紀念羅辯,庵門楹聯云:“韻事憶當年,橘樹千株經手植;仙蹤留此地,茅庵一所寄身棲”。明萬歷年間編纂的《高州府志》“藥物”目中已有化州橘紅的記載。清乾隆、道光版《化州志》對化州橘紅的記述,除有傳說、藥效、價值、辨偽、土壤、氣候、種護、采集、加工、上貢、產地及標圖外,還有大量歌頌化州橘紅的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