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形同掌狀,具4齒,跗節3節。前足脛節基部內側有裂縫狀的聽器。中足無變化、為一般的步行式后足腳節不發達。覆翅短 小,后翅膜質,扇形,廣而柔。尾須長。雌蟲產卵器不外露,在土中挖穴產卵,卵數可達200~400粒,產卵后雌蟲有保護卵的習性。剛孵出的若蟲,由母蟲撫 育,至一齡后始離母蟲遠去。我國大陸上所產螻蛄有二種:即非洲螻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de Beauvois),分布遍及全國,其后足脛節背側內緣有可活動的棘3~4枚;華東螻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分布在華東地區其后足脛節背側內緣有可活動的棘一枚或無。
螻蛄的藥用部分為螻蛄的干燥成蟲。體形較大的若蟲也可以入藥。當采到或用光誘捕到蟲體后,應盡快用沸水燙死,曬干或烘干備用,但應防發霉蟲蛀。也有記載將活蟲埋入石灰中焙干備用。 螻蛄有利尿、消腫、解毒功能。內服5克~10克,可消水腫,利尿治淋及治跌打損傷;可治療膿腫瘡毒等癥。在進行動物試驗過程中,發現本蟲有小毒,但未見有明顯的利尿作用。
中藥材中應用的為華北螻蛄和非洲螻蛄。在自然環鏡中,這兩種的發生量都很大。在野外用燈誘方法采收成蟲,常能獲得較好效果,足以滿足藥源供應要求。但隨著 治理農業害蟲的技術手段不斷提高,農藥及施藥的方法不斷改進,作為重要地下害蟲之一的螻蛄,蟲口數量已顯著減少。為了保證藥源供應,在掌握藥材市場信息的 情況下,進行人工飼養還是必要得。 群體飼養螻蛄,以長300厘米、寬200厘米、深200厘米以上的大飼養池為好,池的四周用磚砌成,以水泥抹平,下部填100厘米厚的壤土,稍作壓實,為 其創造深入越冬或挖掘產卵、育兒的環境;再填入20厘米厚的濕潤疏松含農家肥或腐殖質的土,這樣的土質適應螻蛄的“跑濕不跑干”、“跑松不跑硬”的習性; 表面撒上一層發酵后的馬糞、碎麥桿、谷糠等作為保護層,以供成蟲、若蟲潛入,挖掘遂道,覓食,尋偶交配或躲避天敵的襲擊;再在上面松散地放上一層長麥秸、 玉米芯、稻草等,作為遮蔭、保濕用。池中罩上鐵窗紗蓋子,防止成蟲晚間逃逸。